包小妹24小时电话号码_1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

国赛回顾:杨世聪——装配钳工学生组一等奖教练

发布者:机电工程系发布时间:2022-01-06浏览次数:

国赛回顾:杨世聪——装配钳工学生组一等奖教练

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已圆满落下帷幕,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教练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装配钳工(智能制造单元安装与调试)-学生组项目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回忆整个赛前训练过程,有遇到问题时候的惆怅,有进步时内心的喜悦;有学生磨合期的阵痛,有磨合后心灵相通的默契;有教练间对技术难题的争论,有达成一致后的信任。

一、不畏酷暑,理实训练。

 2021712号,学院召集大赛全体教练及学生召开了大赛训练启动会,会上,学院李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参加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对提高老师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重要性,确定了学院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学促用”的思想方针。会议正式宣布了大赛第一阶段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含:CAD/CAM、数控车/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PLC、机器人编程及操作、设备维修等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夯实基础。

第一阶段的训练从712开始至8.15号结束,此阶段有60多位同学(由各系部初选)参与。全体同学和教练不畏酷暑,坚持训练,发扬了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作风。通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训练,通过严格考核,最终有40位同学脱颖而出,进入第二阶段的训练。

二、坚持不懈,攻坚克难

通过第一阶段培训,最终有40位同学进入第二阶段培训。其中8位同学被选定为装配钳工(智能制造单元安装与调试)项目。由于教练和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参见这个项目的比赛,没有任何经验和资料参考。在这种零经验的情况下,教练组成员紧急商讨:通过往届国赛样题和赛题,研究此项目的考核内容及考核重点难点,结合现有的设备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训练。

尽管天气炎热难耐,尽管条件有限、经验尚浅,但是同学们和教练们都对比赛充满信心,从不言弃。训练中,同学们建立了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氛围,围绕比赛内容及重难点进行训练。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和考核,最终遴选出4名同学进入第三阶段的训练。

三、以赛代练,优化方案

进入第三阶段后,比赛规程和比赛样题通过官方网站挂出。该项目组的教练立马组织选手进行比赛规程和样题的研读、分析,确定第三阶段的训练方针:以赛代练,总结优化。通过对真实比赛场景和规则的模拟,让同学们在训练时候就进入到比赛的状态,尽早适应比赛的节奏,并每天练习情况进行的总结,分析选手存在的不足及弃改进措施。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为了争取更多的练习时间,杨世聪和选手每天训练至晚上2330,饿了就在现场吃,困了就在车间的厂库里搭着简易的铺睡觉。大家都一致主动放弃了周末和国庆节假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第三阶段的训练,同学们的技能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对比赛充满信心。

四、调整心态、备战国赛

由于疫情的原因,比赛延期。同学们由于原来的升本计划受到影响。教练组及时组织选手进行交流和疏导:分析这次比赛对同学们自身的提高及就业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开导大家放开其他所有事情,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比赛的训练中。

疫情控制后,新的比赛时间确定。就在比赛前8天,有一参赛同学突然感冒,吃药后2天不见好转。为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及其能正常参加比赛,杨世聪将其载到德阳市二医院进行检查,并全程陪同,通过正规医院的医治,此同学的身体得到恢复,有力保障了比赛的进行。

比赛临近,选手和教练一起对比赛所需刀具、量具、毛坯进行准备、确认,以保证比赛用品万无一失。教练对选手进行心理疏导:劝导大家心态平和,把比赛当成训练,掌握好节奏,稳定发挥。按照训练的方案进行操作。这样使得选手的心理压力得到大大的减轻。通过教练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该项目选手载比赛中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稳定发挥,最终取得了装配钳工(智能制造单元安装与调试)学生组一等奖的成绩。